帅 伟
指导老师:宋晓庆
1.毕业心得
从2018年3月注册到2025年6月毕业,八年时光,我无疑是“拖延症”的典型样本,实在谈不上什么的“心得”。所以,就如实记录这段在导师引领下磕磕绊绊完成硕士论文的实践历程吧。
一.遇见引路人—选择导师
在历经2018年英语统考、2022年法学综合统考(2019-2021三年因工作繁忙零备考弃考)后,我终于在2023年1月鼓起勇气联系了宋晓庆老师,恳请她担任我的导师。非常幸运,宋老师在审阅我的简历后接纳了我,并很快通过电话进行了初步沟通。
二.破题与筑基—论文选题与导师启蒙
1. 选题落定。沟通中,我坦诚自己虽对民商法感兴趣,但工作无关且基础薄弱,对选题毫无头绪,恳请老师直接指定。宋老师随即提供了几个方向,并最终为我敲定了“关联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这一选题。老师指出该问题争议性强,研究空间大。她还贴心地发来了往届优秀论文和开题报告供我学习。
2. 初次面授。2023年7月,我专程赴长沙面见宋老师。这次面谈让我对硕士论文有了质的认识,现将老师所授内容的关键点梳理如下:
(1)文献甄选。强调权威性,核心期刊(CSSCI/北大核心)是基础,并推荐了数本关键专著。
(2)框架搭建。老师直接帮我拟定了论文一级标题。这个最初的框架如同“骨架”,虽然后续经历多稿修改,二级、三级标题不断细化聚焦,但一级标题的核心方向始终未变。
(3)工具利器。推荐了三大法律数据库:北大法宝(通过学校图书馆访问)、威科先行、聚法。后来我自购了威科会员用于下载裁判文书。
(4)方法论指引。一是模仿起步,指导我在知网查找政法类院校相关主题的优秀硕士论文,学习其结构;二是文献为本,强调文献引用的重要性,必须广泛阅读;三是实证必需,明确指出需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司法实践现状。第三点“实证必需”成为后续写作的关键难点,也是突破点。
三、沙里淘金—文献收集与学习
回程后,我立刻投入文献收集工作:
1. 期刊论文。严格按宋老师要求,系统检索下载并打印了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上所有关于“关联公司人格否认”及“公司人格否认”的论文。受清华大学法学院程啸教授的文章启发,我还补充了《法律适用》、《人民司法》上的相关实务文章。
2. 硕士学位论文。除宋老师推荐的,又自行下载了近20篇相关主题的硕士论文,部分打印用于学习和模仿写作。
3. 学术专著。购买了宋老师推荐的4本专著,其中一本早期经典旧书几经周折才淘到。
4. 文献“滚雪球”。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文献本身的参考文献,发现相关且未收集的论文/专著,立刻补充下载或购买。通过此法,又增补了很多论文和2本专著。
5. “武器库”升级。购买了程啸教授推荐的《研究是一门艺术》、《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以及自选的《法学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十讲》、《会写才会读:完成文献综述的10个要点》。这些书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研究方法和写作视野。
6. 关键文件。注意到相关文献普遍引用最高法院指导案例15号和《九民纪要》,也一并下载打印备用。
四、开题—蓝图初绘
2023年8月至11月,边工作边阅读文献。12月至2024年1月,结合文献阅读、自身项目申报经验以及宋老师确定的一级框架,边模仿边实践,历经两稿,终于完成了开题报告。
五、爬坡过坎—论文撰写攻坚战
1. 初稿之困。2024年上半年,依据开题提纲,利用业余时间边看文献边模仿写作。前两章尚可推进,到第三章实证研究时,面对海量裁判文书(动辄数万字一篇),畏难情绪和惰性占了上风,加之工作忙碌,写作停滞近半年。期间宋老师多次督促。直至2024年12月下旬工作告一段落,才重新拾起。实证部分最初做得较虚,仅对“法律适用情况”做了统计分析。2025年1月21日,怀着“完成即胜利”的心情提交了初稿,随即如释重负地享受寒假之旅(我在学校工作)。
2. 二稿涅槃。1月23日收到宋老师详尽的批改意见(电子版批注+信息指导)。核心要求:做实司法适用数据分析;优化表达,追求法律术语化。这意味着初稿70%以上需推倒重来,压力巨大。旅游回来离除夕只有2天,短暂处理家事后,大年初二(1月30日)即投入“战斗”。整个春节假期,几乎与论文为伴。
3. 实证攻坚。牢记宋老师强调的“第三章做实,对策(第四、五章)才有着落,论文才有独特性,才能过盲审”。严格按照老师建议,在威科先行检索案例,逐一浏览略读,剔除重复被告案例及非真正关联公司人格否认案例,最终筛选100个样本案例。设计Excel表格,纵向为案例(案名、案号),横向分析维度:诉讼主体、裁判理由、裁判结果、主要争议(自实践中归纳出4点)。逐案阅读判决书,逐项填入表格。过程极其繁琐耗时(10余天),完成后奖励了自己一场电影。
4. 数据洞见。统计和分析数据时,惊喜地发现自己对司法现状有了真切把握,能初步解读数据背后的原因和规律。这是“实打实”分析带来的收获。
5. 可视化呈现。为增强可读性,在数据表格基础上,制作了饼图,图文结合进行分析。
6. 全面重构。在扎实完成第三章重写的基础上,重写了第四、第五章,修改了前两章。同时严格规范了所有文献引用,并将所有案例引用加入脚注。3月10日,提交了脱胎换骨的二稿。
7. 精益求精(N稿)。 宋老师肯定二稿进步巨大,但距离合格仍有差距,尤其第二章需大调。虽修改任务仍重,但老师的肯定给了我莫大动力。后续修改中,我逐渐能消化建议、形成自己的观点,甚至能与老师讨论问题。随着稿件迭代,修改意见越来越少,我对问题的认识日益清晰,写作状态也越来越好。最终通过盲审和答辩,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回首来时路,从开始研读文献到最终获得学位,论文写作耗时近两年。这段历程让我明白,学位论文的完成,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阅读、去思考、去写作、去修改,在导师的指引和自己的坚持下,方能抵达终点。
2.学习体会
选择踏上湖南大学同等学力申硕法学专业的旅程,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领域的跨越,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与成长。
一、选择湖大与法学
我的本科专业和工作领域均与法学相去甚远。选择湖南大学,首先是源于对这座千年学府“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深厚底蕴的由衷向往。“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以及岳麓山下浓厚的人文气息,深深吸引着我。在可供选择的同等学力申硕专业中,结合我个人的兴趣点,我选择了法学专业。这并非是基于原有职业路径的简单延伸,而更像是一次遵从内心兴趣的“跨界”尝试。湖大法学院提供的这个宝贵学习平台,让我有机会在工作之余,系统性地探索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
二、学习记忆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且学习主要在周末集中授课进行,但共同的求学目标让大家迅速凝聚在一起。课间的热烈讨论、课后的结伴而行,论文撰写阶段同学之间在流程事务上的的互帮互助,都让我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珍贵的同窗情谊。班主任刘霜老师是我们学习的“粘合剂”与“贴心人”。 从入学伊始,她就积极搭建沟通桥梁,及时传达学校各项通知和要求,确保信息畅通无阻。她细心组织班级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快速融入。法学院申硕办屈子涵老师是我们论文阶段流程工作的“护航者”。在论文撰写阶段,屈老师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给予了我们百分之百的爱心和耐心,对我们这些在职学生可能因工作繁忙而疏忽的各类截止日期和材料要求,她总是不厌其烦地通过公告和一对一提醒等方式,确保我们不会错过任何关键节点。导师宋晓庆老师是我学术上的“引路人”。在论文开题和撰写阶段,宋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耐心的点拨让我受益匪浅。从选题的反复推敲到框架的精心构建,从数据的严谨分析到结论的凝练提升,每一次沟通都让我醍醐灌顶。导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身作则地诠释了湖大老师对学术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学生的负责。
三、收获成长
这段在湖大的法学申硕学习,其价值远超出获取一个硕士学位本身,它为我的人生打开了新的认知维度。
1. 构建了全新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申硕期间,我系统性地学习了法学核心课程,初步构建了法律知识的基本框架。更重要的是,法学的学习极大地训练了我的法律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不仅限于法律领域,它让我在工作、生活中分析问题时更加理性、严谨和注重依据。
2. 深化了对社会规则与运行的理解。通过学习各部门法,我得以从制度设计的层面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权利的边界、义务的履行以及纠纷解决的机制。这种理解,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社会认知水平,让我能够更深刻地洞察身边发生的现象,理解各种社会关系背后的法律逻辑。
3. 淬炼了学习能力与韧性。在繁忙的工作与繁重的学业之间寻求平衡,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时间管理能力、自律性和抗压能力。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我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寻找方法、学会了高效学习。这种在压力下持续学习并达成目标的能力,是一笔终身受用的财富。
4. 提升了科研能力与思维能力。从文献检索与综述、研究方法的运用到论文的选题、设计、撰写与修改,整个申硕过程,尤其是学位论文阶段,是对科研能力的一次全面训练。我学会了如何更规范、更严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这种能力不仅服务于我今后工作中的学术研究,更深刻地影响着我的工作思维和决策方式。
5. 丰富了精神世界,开阔了视野。浸润在湖大的学术氛围中,聆听名师教诲,与优秀的同窗交流,不仅增长了学识,更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思想境界。对学术的敬畏、对真理的追求、对责任的担当,这些精神层面的收获同样珍贵。同时,来自不同行业背景的同学带来的多元化视角,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开阔了我的眼界。
岳麓山下的书香与法韵,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这段经历所赋予我的力量与视野,也将持续照亮我未来的人生道路。感恩湖大,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