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榜样的力量 >> 正文

湖南大学法学院同等学力申硕办

法学同等学力硕士毕业心得—蒋欣

2025年09月25日  点击:[]

蒋欣

导师:王燕飞

学位:法学硕士学位

1.毕业心得

我是21级法2班开班一段时间后才入学的,没赶上开学典礼(后来参加的22级法1班的开学仪式),他们学费二万二,到我这涨到三万了,心想,可得使劲多学点东西才行啊。后遇疫情,多上网课,不免心生些许遗憾。毕业我不算早的,我们班陈强同学是第一个,接下来是田春林、戴利思、王江南同学。我一路跌跌撞撞,实在没什么经验可谈。我就谈“力戒拖、早准备、下狠心”九个字的粗浅体会吧。

力戒拖。对于我们同等学力的同学来说,在职、人到中年、成家的居多,大家都很忙,普遍存在拖的毛病。拖则久,久则怠,怠则废。随便一拖就三个月、半年、一年过去了。如总想着8年有效期,先放一放再说,则毕业遥遥无期,只能逼自己努力往前赶!

早准备。现在来看,我们同等学力申硕有两大难点。一是全国统考,二是大小论文,最难的还是大论文,统考相比之下都是最简单的。英语好多人都忘了,法学专业课不同于法考,这些都是不能光靠理解就可以过关的,需要扎扎实实的背诵“童子功”。

如果没时间,就报一个班吧,我当时报的新*光的线上课程。当然,如果英语底子好,就只需要自己拿历年真题反复做就行,可以把阅读中的生词全部翻译后多看几遍加深印象。

小论文,可以自己找地方发表,也可以参加各种省级以上学会、研究会的年会收集在论文集,还可以参与导师的课题。如果想让小论文同时做职称评定用,最好还是要上知网,但是请提前一年联系杂志社,目前排档都很紧,临时应急是来不及的。不过我们学校不要求小论文上知网,也有提前一两个月可以发的杂志。小论文发表需要版面费,年会论文不需要费用。

大论文,需要经过选导师、开题、盲审、答辩、院校层层审核等环节。我建议第一年就打听选好导师,开始写大论文,这样的话就有充分的时间去修改。而不是先过统考,再完成课程,最后才写。郭哲老师就跟我们讲过,论文可以早一点准备。可以向毕业拿了学位的同学当面请教一下(不要发微信,键对键永远不如面对面,起码的尊重,还有些话也不方便微信与电话中讲),多与申硕办的老师沟通一下,他们会给大家很多指导,让我们少走弯路。

下狠心。入了学就要下狠心,保持足够的冲劲、狠劲、韧劲。绝大部分同学因不够对自己狠心,工作、家庭、生活种种困难,统考与论文一拖再拖,最后快到期被预警亮灯。

认识到这一点,就要努力往前冲,加倍努力与付出,牺牲应酬与娱乐,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只要下了狠心,统考与论文再难也迟早会被攻克。请相信你自己,我基础这么差都能过,你一定行!

2.学习体会

当学校公布硕士学位授予名单,这场满载汗水与成长的学术之旅即将画上句点。回望这段交织着探索与顿悟的岁月,每一步前行都凝聚着师长的指引、亲友的陪伴与同行者的鼓励。此刻,千言万语化作心底最真挚的感恩,向所有照亮我求学之路的人郑重致谢。

首先,我要向恩师湖南大学犯罪学研究所所长、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会长王燕飞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作为湖南大学甚至湖南省犯罪学领域的学术领航者,王教授兼具武汉大学刑法学博士的深厚功底、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的严谨治学,以及赴美特纳华大学访学积累的国际视野。

从论文选题的反复推敲,到研究方法的精准把握,再到终稿的字斟句酌,他始终以“治学如琢玉”的态度为我拨开迷雾。记得那些深夜的微信往来,那些对法律适用的犀利追问,不仅锤炼了我的学术思维,更让我领悟到“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学术品格。这份师恩,将永远镌刻在我学术生涯的里程碑上。

感谢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郑鹏程教授以高屋建瓴的视角为论文把舵定向,蒋先福、彭辅顺、肖和保、陈璐老师直击要害的犀利点评,犹如一把把手术刀,精准剖析论文在逻辑架构、实体论证、文字表达中的症结。

正是这些“不留情面”的批评,让我深刻认识到学术研究容不得半点侥幸,唯有以敬畏之心打磨,方能成就精品。也要特别感谢答辩秘书李牧翰老师,从流程协调到细节把控,他的细致安排为答辩的顺利进行筑起坚实保障。

在论文筹备的每个关键节点,都离不开学院老师们的倾力相助。湛建云副院长急学生之所急,以专业眼光为我们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申硕办屈子涵老师在开题、盲审、答辩的漫长征程中,用一次次耐心叮嘱为我们扫清障碍;申硕办主任李龙保老师不辞辛苦帮助我们做好网上注册、论文写作、文献查找、资料辅导等各项工作,确保我们日行千里、夜不迷途。

感谢老院长屈茂辉老师在百忙之中拨冗为我论文终稿从框架逻辑梳理到文献细节悉心把关,让我深切体会到学术研究的审慎与温度,您的指导不仅为论文画上了圆满句号,更将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湖南大学法学院的张红、周子实、郭哲等诸位老师,用各具特色的课堂为我打开法学世界的瑰丽图景;班主任刘霜老师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顶住压力组织线下教学,让阔别校园多年的我们重获面对面交流的珍贵机会,这份温暖至今难忘;同窗们在学术沙龙中的思想碰撞、在图书馆的并肩奋战,共同编织成这段旅程最温馨的记忆。那些为一个学术观点争得面红耳赤的日子,那些分享生活酸甜苦辣的瞬间,早已超越知识的传递,成为照亮我前行的点点星光。

在生活的后方,家人是我最坚实的铠甲。同为律师的爱人,在工作与家庭的双重重担下,默默扛起照顾孩子、操持家务的责任,以“你前方努力追梦,我后方有力保障”的担当给予我最安心的守护;懂事的儿子在中考的关键时期,以超乎年龄的独立与坚强为我加油打气,这份“青出于蓝”的懂事让我既欣慰又心疼,父与子这对“毕业生”,互相鼓励、互相影响共同收获;还有所有亲人在我迷茫时的暖心鼓励,在我疲惫时的默默支持,让我始终相信,家永远是治愈一切的港湾。

同时,向奋战在社区矫正工作一线的实践工作者致敬。他们用脚步丈量法治温度,用智慧化解社会矛盾,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坚守。正是他们提供的鲜活案例与宝贵经验,为我的研究注入了扎根现实的生命力,也让我深刻理解到法律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使命担当。

最后,也感谢已近知命之年仍努力前行的自己,虽常感求学不易,但从未轻言放弃,勉励自己滚石上山、勇往直前、坚持到底!

感恩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感谢所有的支持与包容。这段求学经历不仅赋予我知识与能力,更教会我心怀感恩、砥砺前行。未来的道路上,我将带着这份温暖与力量,在学术与人生的征途上继续追寻光、成为光。

上一条:法学同等学力硕士毕业心得—帅伟 下一条:法学同等学力硕士毕业心得—谢龙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法学院201室

李老师:156-7510-7510
电话:0731-88823235、0731-8882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