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
导师:刘辉副教授
学位:法学硕士学位
1.毕业心得
毕业之路如同一幅在时光中徐徐展开的工笔画,每一道笔触都凝结着思辨的锋芒与探索的热忱。从择师选题时的迷茫困惑,到开题盲审阶段的焦灼忐忑,再到答辩通过后的释然喜悦,这段交织着挑战与成长的心路历程,不仅是对学术能力的系统淬炼,更成为生命中难以磨灭的精神坐标。
(一)心路历程
1、择师
2023年8月30日,屈子涵老师组建同等学力申硕论文第三群并委任我为助教(学习委员),正式拉开论文阶段的序幕。起初拟选王文胜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他要求我通过考核:从2023年9月中旬至2024年4月初,我全程旁听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民法学课程,包括 "王门读书会",系统重温民法总论、民法典等核心内容。尽管最终未能成为王老师的研究生,但长达半年的考核历程,让我得以夯实专业根基,至今感念他的悉心指引。
几经周折后,我联系到教授我们经济法的刘辉老师。他以开放包容的学术胸怀,第一时间接纳我作为指导对象,为我开启了学术探索的新可能。
2、选题
彼时我正处理一起股权纠纷案件,恰逢 2023年12月29日新《公司法》颁布(2024年7月1日施行)。随后一周,我深耕新《公司法》条文体系与相关学术期刊,最终选定"新公司法股东失权制度"作为研究方向,实现了实务案例与立法前沿的有机结合。
3、开题
在与刘辉老师几个来回的深度研讨后,论文题目确定为《新公司法股东失权制度体系化完善研究》。我以学院开题报告模板为框架,海量研读与股东失权制度相关的学术文献并建立专题笔记,系统梳理每篇文献的研究方法、问题意识、理论启示及创新空间,最终形成逻辑严密的开题报告文本。
4、盲审
盲审前的查重环节中,个人预查重与学院正式查重结果均低于3%,顺利通过审核。针对专家盲审意见,我先独立进行思辨分析,再与导师反复打磨修改稿,经导师终审通过后,正式进入答辩筹备阶段。
5、答辩
2025年5月11日下午的答辩会令人难忘。法学院特意安排宽敞场地以便学员观摩,李龙保老师还邀请摄影师记录这一重要时刻。全程保持高度紧张状态,智能手表显示脉搏达120次/分钟。申请春季答辩的15位同学历经两轮答辩:首轮主要围绕盲审意见进行自述,次轮针对专家就论文提出的拓展性问题作答。
(二)撰写经验
1、如何查阅资料
通过湖南大学VPN可无缝访问中国知网(CNKI)、北大法宝、万方等中文学术数据库,精准检索核心期刊论文与司法案例;同时借助 Westlaw、HeinOnline、Lexis等外文数据库,获取英美法系判例与SSCI法学期刊文献。建议采用 "关键词 + 布尔逻辑运算符"(如 "Corporate Law AND Disqualification")组合检索策略,同步筛选近5年高被引文献与权威机构报告,确保参考文献的时效性与学术含金量。
2、如何引用文献
以知网为例,通过学校VPN登录后,设定关键词与筛选条件定位目标文献,在 "导出与分析" 栏目中选择GB/T 7714-2015格式引文,复制至论文参考文献部分。需按湖南大学格式规范删除[J]标识与DOI号,并在正文相应位置通过交叉引用功能建立文献关联。
3、撰写如何避坑
选题与开题阶段即主动与导师反复打磨论文大纲,确保写作全程不偏离研究主线。撰写国外文献综述时,优先引用英文原著(期刊)或中文译著,避免直接引用非通用语种原始文献(作者缺乏相应资质可能被认定为学术不端),强化问题意识,以 "理论建构-制度分析-判例验证" 为论证框架,杜绝将论文写成操作手册式文本。
(三)致谢部分
首先,深谢导师刘辉老师:他在指导我完成新《公司法》股东失权制度研究中对我倾注的心血令人动容,即便在周末也主动抽出时间面对面批改论文,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深厚的法学造诣令我受益终生。他既以师者风范为我指引学术方向,又以兄长情怀给予精神支撑,亦师亦友的情谊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我的学术成长。
感恩湖南大学法学院肖海军、屈茂辉、黎四奇、王文胜、陈璐、邱昌茂等诸位老师:他们在民商法与经济法课堂上的启发式教学,为我构建了系统的法学知识体系。每一堂课都如思想盛宴,点燃我对法学研究的热忱。班主任张娜老师与屈子涵老师的细致引导,如润物无声的春雨,让我在求学路上稳步前行。班长王高安在关键节点的电话提醒与微信答疑,成为我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
感谢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张才金主任、任崇明律师与京师(长沙)律师事务所万能律师:他们提供的宽松实务环境,使我得以平衡工作与学业;张献元师姐与韩成老友主动分担工作任务,让我能全身心投入论文修改。
感念夏菁博士(师姐)分享的比较法资料检索技巧,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新大门;黄茜、胡静远、周晓霞等师姐倾囊相授的论文写作经验,如繁星照亮写作征途;与唐毅、吴俊雄、邹龙、杨磊、肖婷、余鑫琳、郭诗凝学友的学术研讨,常碰撞出思想火花,拓展着我的思维边界。
尤其难忘在论文写作至暗时刻,文烜(组长-同学)给予的温暖支持:无数个深夜,当我对着文献数据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推翻初稿时,他始终在微信那头耐心倾听,用幽默化解焦虑,以专业视角梳理思路。那句 "再坚持一下,你肯定行" 的鼓励,如定海神针稳住我摇摇欲坠的信心,成为支撑我完成论文的精神暖阳。
最后,将最深的感恩献给母亲:数十载春秋,她始终是我追求学术理想的坚强后盾,其无声的爱如潺潺溪流,赋予我无尽的勇气与力量。亲友们的理解包容,让我得以心无旁骛地投身研究。
求学之路终有终点,但对法治的追求永无止境。愿以此为新起点,继续在法学领域深耕探索,为中国公司法现代化进程贡献绵薄之力,不负师恩,不负亲期,不负己心。
2.学习体会
选择攻读湖南大学同等学力法学硕士,源于对其学科底蕴的深切向往——这里不仅汇聚了一批兼具精深学术造诣与丰富实务经验的导师团队,更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理念著称,与我长期的职业规划形成高度契合。
学习期间最难忘的,是在刘辉老师带领下参与“菁菁者莪” 微信群的研读时光。每周,刘老师都会精选经济法、民商法领域的前沿文献及与论文写作相关的经典文本分享至群内。我们围绕文献内容展开深度共读,结合真实司法案例与群内思辨讨论,在观点碰撞中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壁垒。
通过申硕历程,我收获的不仅是系统的法学知识体系,更是严谨的学术思维训练——从文献检索时的抽丝剥茧,到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推演,再到答辩环节的思辨交锋,每一个环节都锤炼着我的专业素养。尤为珍贵的是在师门中收获的情谊,刘辉老师的悉心指导、同窗好友的相互扶持,共同构成了这段学术旅程中最温暖的记忆。这些收获不仅助力我完成学业,更将在未来的法律实务中持续发挥价值,成为我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